(钱承飞供稿)蔡金冬执棒巴德当代乐团演奏华裔作曲家周龙新作交响清唱剧致敬华工西部壮举、交响协奏曲包罗万象东方奇幻。

第二届纽约中国当代音乐节(China Now Music Festival)系列活动的主题音乐会之一“从东方奇幻到西部壮举”的第二场将于2019年10月6日下午2:30来到斯坦福大学兵音乐厅(Bing Concert Hall)。音乐会首场演出在10月1日于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行,指挥蔡金冬带领巴德当代乐团(The Orchestra Now)演绎普利策奖得主周龙创作的两部新作,包括世界首演的交响清唱剧《铁汉金钉》和美国首演的乐队协奏曲《山海经》。今年适逢中美建交40周年,艺术家们将用音乐向华裔先辈致敬,传递美中人民间的友谊。

以“从东方奇幻到西部壮举”为题,本次音乐会将呈现美籍华裔作曲家周龙先生的两部近作——献给修筑北美洲太平洋铁路华工先人的交响清唱剧《铁汉金钉》以及穿越中国千百年人文精神和地域文化的乐队协奏曲《山海经》。

今年是标志太平洋铁路合轨的“金钉大典”(或称“金道钉仪式”)150周年,音乐节希望用音乐来致敬华人铁路劳工,纪念华人先辈在美洲西部大陆的壮举,歌颂中华民族不畏艰险的开拓精神。太平洋铁路是北美洲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被称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七大工业奇迹之一。据斯坦福大学北美铁路华工研究工程的研究,从1864年华人开始受雇于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建造太平洋铁路西段,到1869年东西铁路合轨贯通,历史学家估计华工人数始终保持在一万至一万五千人左右,而参与过建设的华工总数则难以统计。其中,在1867年二月,大约8,000名华工正在建设隧道,3000人正在铺设轨道,占总劳动力的百分之九十。然而如此重要的华人劳工队伍却在标志东西铁路合轨的“金钉大典”以及之后百余年的历史中被公然贬低、歧视和遗忘了。

近年来,在中美及亚洲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段历史才渐渐浮出水面。交响清唱剧《铁汉金钉》是在巴德美中音乐研习院和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共同支持下完成的一部最新委约作品,由作曲家周龙谱曲,旅美作家、耶鲁大学教授苏炜作词。此剧包含了交响乐团、独唱以及混声合唱团,表现出了150年前近两万名华工为美国横贯大陆铁路的建成做出贡献的史诗般的历史。

作曲家周龙为此作品做了大量研究,前往斯坦福、塞拉利昂山脉和萨克拉门托的加州铁路博物馆等多地探访,直击铁路华工当年的生活和工作地点。据周龙介绍,交响清唱剧《铁汉金钉》“是首次以大型交响乐的形式将这一史实搬上重要音乐舞台”,乐章标题分别为:《序曲》、《大海苍茫》、《“苦力号子”与“华工之歌”》、《这些支那人》、《我的名字叫……》、《风雪大年夜》、《大雪崩》、《金钉大典》及《尾声》。而词作者苏炜对相关主题的持续关注则始于1984年美国加州橙县政府纪念北美洲太平洋铁路落成一百一十五周年所召开的庆典,并在二十余年前就著有同名历史歌剧文学稿本《铁汉金钉》。多年后重读曾经熟悉的历史材料,苏炜仍时常感动不已,他说:“150年前超过两万名的华工在如此艰难的条件可以凭一双赤手修筑太平洋铁路,我们今天更应该以这种不畏艰险的开拓精神,面对自己的人生和不负于今天的时代。这是我在写作《铁汉金钉》时内心回响的声音。”

来自中美的五位青年演唱家陈大帅、查丽娜、南枫、Andrew Munn和Rachel Schutz将饰演清唱剧中的五个独唱角色,而合唱部分则由中国当代乐节合唱团部分成员及硅谷合唱团组成的100余人的合唱团担当重任。

音乐会的另一部作品是《山海经》,曾于今年6月首演于上海,作曲家周龙以中国古代经典文本《山海经》为灵感来源,以北、西、东、南、中为主线,发挥想象打破时空限制,分五个乐章描绘了中华大地的山川、平原和风土人情。作品采用了如蒙古族、藏族、巴蜀、楚地等大量民间音乐素材,没有使用民族乐器,却利用交响乐团的特性,把表现力发挥到极致,使整部作品听上去充满民族色彩。

音乐节艺术总监、指挥蔡金冬先生对这场音乐会十分期待,他介绍到:“上半场《山海经》虽然是聚焦在中国,但实际上是中国人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下半场《铁汉金钉》则完全是中国人真的到了美国,去开拓世界,生动阐释了我们音乐节的主题——‘乐融中美’。”蔡先生还表示,此次将这场“从东方奇幻到西部壮举”音乐会从东部向西巡演,与太平洋铁路带动西部开拓相呼应,而来自美国和中国的管弦乐队和合唱团的结合则反映工程的浩大,就像建造铁路一样,需由许多参与者一起共同创造。

纽约中国当代音乐节由巴德音乐学院美中音乐研习院创办于2018年。本届音乐节以“乐融中美”为主题,从9月25日起延续至10月6日,通过系列音乐会和学术活动庆祝中美关系里程碑。关于第二届纽约中国当代音乐节的更多详情及其他活动日程,请访问barduschinamusic.org/china-now-music-festi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