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承飞供稿)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尤以“奔马图”著称于世。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徐悲鸿于1953年离世至今已超过65载,他的女儿徐芳芳在旧金山总图书馆娓娓而谈父亲的艺术成就以及一家人在一起的短暂而珍贵的时光。

徐芳芳于3月9日下午在旧金山总图书馆“我的父亲徐悲鸿”讲座上,她用中英双语开设两课,生动讲述了徐悲鸿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思想,同时介绍了她最新出版的回忆录《奔腾的骏马:画家徐悲鸿和他的家人在毛泽东的中国》(Galloping Horses:Artist Xu Beihong and His Family in Mao’s China)。来自于旧金山湾区各地240多名听众聆听她富有磁性的讲课。

中国人民大学首任音乐系主任徐芳芳在正式开讲前,首先弹奏钢琴“翻身的日子”、“北风吹”(白毛女选曲),悠扬的琴声把人们带到了那些难忘的年代。她说,徐悲鸿艺术创作的根基还是传统的中国绘画,当时他历尽艰难,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后来又转至德国,学习了西洋画的一些方法,接受正规的西方绘画系统教育,并将其融入中国绘画,根本目的是发展中国画。学有所成的徐悲鸿在32岁时回到中国,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徐悲鸿革新了中国美术教育,他率先在中国主要美术院校的课程中系统地建立起高水准的西方素描及油画的学科。从1927年至1953年他逝世之前,徐悲鸿培养了许多中国美术家。徐悲鸿被誉为“现代绘画之父”,他艺术创作中融入人的感情和美术教育,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观众共鸣。

徐芳芳强调,“我父亲作品里人的感情非常真挚,以至于能感动上苍。如他的《愚公移山》和《田横五百士》等,寓意深刻,表现了中国民众坚韧不拔、不屈不饶、大义凛然和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顽强意志。他的许多动物画也跟人物画一样,融入了很多西洋画的技法,其中代表作《奔马图》就体现出一往无前的精神。”

她表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融合仍然存在着很大挑战,如何保留中国最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时吸收其它文化中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因素,徐悲鸿的艺术实践和主张堪称典范。

徐芳芳在最新出版回忆录中,除了介绍徐悲鸿的艺术成就和生平,她还特别介绍了徐悲鸿的家人和学生,包括妻子廖静文、儿子徐庆平和女儿徐芳芳。对于儿子小时候是否学画,徐悲鸿心里是矛盾的,他深知学画很苦。也许是父子心灵感应,徐庆平最后还是走上了绘画教育之路。不过他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刚从中央美院附中毕业时正赶上“文革”爆发,徐庆平听从母亲建议,进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习法文,1981年,他考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在巴黎大学攻读外国美术史并获得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他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后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教授。他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经常举办徐悲鸿研讨会。他自从拿起画笔就未放下过。他也喜欢画马。徐芳芳这本回忆录之所以取名为《奔腾的骏马》,就是象征着徐悲鸿精神像奔腾的骏马一样传承给下一代。

回忆录书中还讲述了廖静文毕生致力于保护徐悲鸿纪念馆以及珍藏其中的作品,尤其是在文革中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她还介绍了周恩来总理在文革时期批示将徐悲鸿作品收藏至故宫而免遭破坏的鲜为人知的历史。

徐芳芳近期还将在斯坦福大学、伯克利东风书店等地分别举行讲座与签名售书。